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香小说网 www.sanxingcable.com,最快更新残年老树文集最新章节!

    你好,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中学生,我读了你给韩寒三重门代序,深受感动。因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诚惜才的情感,比那些吹毛求疵的专家更加难能可贵。中国什么都缺少,数学家、化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等都屈指可数,惟独不缺文学批评家。稍有新作品诞生,他们便指手画脚,像苍蝇那样专叮别人发炎部位,使许多作家顿足不前,甚至使艺术生命从此窒息。王小波死了,像一棵自生灭的小草,静悄悄降临,也静悄悄地离去,只留下一声叹息。起因他是小学毕业,既没有文凭、也不是杂志编辑,也不是报纸职员记者路瑶、皱志安也穷死了。路瑶虽然给中国文坛贡献了一部平凡的世界,但是所得的报酬却极少,生活是一连串的痛苦。中国的嫉妒心太重了,难怪鲁迅早年叹息:“为什么在中国稍有崭露头角的人,总会有人用刀将他削平呢?”能见到你的仗义执言,惺惺惜惺惺,好汉重好汉的言论,真是大快人心。

    我不是韩寒那角式的人,但仍对现行的教育怀着天大的不满,甚至厌恶“眼不见心不烦”我不是一边吃奶一边骂娘,而是渴望应试教育能变得合理和规范。不至于学校将天才削平,将富有想象力的天才变成碌碌无为的“庸才”

    华夏传统文化中,安贫乐道,保持既有,不求改变,是其中典型的行为风格;闭目塞耳,苦守寒窗,不务实际,是千年一贯制的书生模式;崇尚俭苦,清心寡欲,则是其为人的高尚准则。这些“好”准则曾经泯灭了多少英雄豪才,一代复一代,一年又复一年,难道我们还不够落后吗?一切向文凭分数看平,谁的分数越高,谁就越伟大。他们为学习而学习,甚至抛出“活到老学到老”的荒缪口号。因此韩愈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了千古流传的绝唱。这样一来,中国人们忙于学习,忙于考证,再也没有时间去搞创造发明,摘诺贝尔大奖。工作学习、学习工作成了国人繁忙的生活节奏,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都学不完,哪里有时间搞研究发明?搞创新?

    书读得越多就越聪明么?并不见得。人类文化还不是主要以书籍为储存载体,就是一个人来说,历史越向今天发展,他所接受的教育就越赖于书本知识,而不是依赖个人生活经验。然而,古往今来的人类知识,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要想全部了解这些知识是绝不可能的。中国古代有许多名人读书的传说:顾炎武20年读了几十万卷书;郑焦深深山苦读30年;孔子韦编三绝;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熟读纵横家之言如此等等。都没有说出古代名人成功的真谛,相反倒说出了学习中落后的方法。别的不说,据说苏秦有时候晚上读书到精神疲圈时,常打瞌睡,为此,他用一把锥子,狠狠地刺自己大腿,尽管鲜血流到脚面,还继续读下去,像这样的学习方法,乃至这样的精神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苏秦左腿流血时,疼痛难忍,竟能静下心来读书,这无疑是夸张。今天有了精神衰弱症状,亏得心理医生告戒人们注重身体健康,人们方敢喘息。再说,即使苏秦有此壮举,也不会持久,不然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战国时代,苏秦恐怕连性命也保不住。学习何必刺股,不必要的。歌德说过,那里没有兴趣,那里就没有记忆。苏秦靠悬梁刺股来强迫自己学习,何来兴趣?何来记忆?

    按传统的看法,一个人学习时间越长,他所占有的知识也就越丰富。因此,他的创造成果就越大。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时脱颖而出的:王维17岁写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白居易16岁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于谦17岁作石灰吟;伽利略在17岁时发现了钟摆原理;伽罗光17岁创立群论;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次专利;曹禺23岁写雷雨;海森堡在24岁建立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26岁时完成了狭义相对论;郭沫若27岁作女神;韩寒17岁写出畅销书三重门这些事例古今中外举不胜举。这些人在成功之时所掌握的知识与同时代的老学者相比,可以说是无法匹敌的,但创新的桂冠并没有为老一辈经验丰富的学士、硕士、博士所摘取。因为这些拥有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教授仍要继续深造,忙于学习,没有时间著书立说,没有时间创新,更没有时间搞发明创造。

    这些老学者、教授深造并不是坏事,但是他们误以为通过学习更多知识,地地道道的通过考试,就可以考出过作家来,把自己考成作家。只懂语法写书,写出毫无思想感情的书。因为没有市场,就美其名曰:群众思想素质低,无法接受高深的学说云云。他们却把书“强迫”卖给自己的学生。老学者、教授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冷嘲热讽的鄙视年青人,对“邪门歪道”表示不满意,尽其所能的扼杀。可惜“尔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天会破晓,真理会以朴素的形式出现。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