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深刻理解著名教育家的自我教育理论,分析目前德育工作现状,使我认识到,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德育工作者应增强自我教育意识,积极探索通过德育实践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子。
一
近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学校德育确实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从德育实践来说,我们却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给予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致使德育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仔细观察德育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往往只是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准则的灌输和制度的约束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守则、规章,这无可厚非。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用规章严格约束学徒珠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说服教育为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
戒律条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当学生违纪时,只是进行警告、责罚、处分,学生不仅不会心悦诚服,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更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转变。校园内小偷盗、小破坏、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屡禁不止,足以说明学生自律、自控能力的低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已经渗透到教学领域,而在德育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着眼于激发学生去感受伦理道德的高尚,从而像数理化的定理定律一样,由理解到掌握以至运用。
2、忽视了德育的任务和长效,只是把学生听话、温顺、遵规守纪作为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诫深刻揭示了德育任务和目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向往“真、善、美”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不愧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德育工作既要面对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有立竿见影的短效,更要有能经受住社会和时间检验的长效。问题在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者采取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充当着“灭火机”、“纠察队”的角色,认为听话、顺从、不违纪、不惹事的学生是好学生。殊不知,这样不科学的评价是不会启迪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虽然这样的教育和管理能奏效一时,但这又怎能治里、治本呢?很难说在学生离开学校或者离开了他人的注视监督之后,他那潜在的“恶”的一面不会显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要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经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怎能只为了眼前学生“听话”、“安稳”自己工作“顺手”、“省心”而不为学生的道德终身负责呢?
3、忽视了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置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于不顾,关起门来办学,大大缩小学生受教育的空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学校和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各种不同文化和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并充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既为毫无顾虑的年轻一代的学习与交往拓展了空间,又大大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不少的学校为抵御社会的负面影响,关门办学,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典型的引诱和腐蚀。”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强调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学校德育也有着自成体系和相对封闭的一面,但这并不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